咨询文库

兴趣养成与自主性教养方式的影响

发表时间: 2022-12-11 16:39:48

作者: 徐庆

来源: 迈奇咨询原创

浏览:

个人兴趣发展是渐进的,并在较早时稳定下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养成兴趣

2018年7月,智联招聘的“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活动发现,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39.2%的已签约应届毕业生表示签约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并不对口,同比去年小幅上涨了0.7%[1],令人感到震惊。这个现象的发生,虽有高校专业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客观原因,但也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考考生忽略个人兴趣、片面追求热门学校和专业的影响,造成了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高考考生对于个人兴趣的忽视,基本表现为:


(1)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成绩最重要,而兴趣可以随时培养,因此花费极大精力、时间和金钱提升学生成绩,在志愿填报中片面追逐名校和热门专业,完全忽视个人兴趣;兴趣和专业的不一致,甚至严重反差,给学生大学学习以及就业产生极大的困扰,并产生严重心理问题;


(2)部分家长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却又忽略孩子成长规律,盲目用个人喜好或道听途说来强行打造孩子兴趣;


(3)另一部分则为了满足家长和孩子读大学本科的虚名,在中考成绩不佳时以艺术名义强行培养孩子兴趣,最终也给部分学生的人生带来负面影响。


高考学生的种种表现,出于家长或学生的功利化考虑,却都忽略了兴趣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成分,而职业选择是对自我概念的应用(Super, 1963)[2]。当家长功利地看待高考志愿填报,强迫或诱导学生草率追求与内心真正愿望毫无关系的成就时,最终反而弱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感到空虚和疲惫。空洞的成就(与人生意义和目标联系上的成就)正使得数量空前多的大学生,由于饱受压抑和焦虑之苦,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无价值感。高考考生忽略个人兴趣,片面追求名校名专业,有功利性的考量,也和社会对于兴趣养成过程的严重误区有关。新高考模式即将在全国推广,目的之一在于较全面地建立学生的知识基础,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但要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科学角度深刻认识兴趣的养成过程,破除社会对于兴趣养成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兴趣养成模式。

兴趣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在决定休闲娱乐、生涯中适合参与哪类活动时,几乎每个人都会想到用各种方法探索自己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我们对于特定活动或对象的喜好与否,它来源于价值观、家庭生活、文化以及物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尽管反映了价值观,兴趣还是和特定任务或活动相关。比如两个人可能都看重在工作中的创造性,但一个人可能对科学有强烈兴趣,而另一个人可能对文学活动情有独钟,两种类型兴趣都可以满足各自的创造性价值观[3]。在与特定工作特征或某职业进行匹配时,与个性相比,兴趣是一个更好的预测因素(Ehrhart Makransky, 2007[4]。有足够证据表明,主观物质兴趣与学校成就成正相关(参见Schiefele, Krapp, & Winteler 1992)。近期的研究显示, 当环境允许选择的时候,兴趣会预测成就[5]


兴趣之所以对个人成就有如此影响,是因为个体在生物上被赋予了认知潜能或拥有促成晶体化的恰当机遇都是不够的:个体还必须拥有从机遇中获益的驱动力。行为表现不仅受到学习、提练和塑造等因素的影响,动机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外在诱因(诸如个体对成功地执行任务的重视)和内在诱因(通过不同的教养方式培养的,譬如自主性的培养、学校教育的评价和现代世界观的吸纳)在塑造认知表现上都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Schaefer, 1987)[6]。尽管兴趣对个人成就极为重要,却并非随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主观培养,而是从小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成年期可能成为普遍的和“跨领域”的过程、规则、算法或策略(如,平等有效地应用于许多不同的知识领域)都源自于孩提时期的某个特殊领域,这些内容只有获得充分的经验和灵感才能有效地运用到知识领域之外[7]。


Eccles等人(1998)总结了儿童兴趣早期发展的研究。这意味着儿童起初有一般的或普通的兴趣,随后这种兴趣迅速地变得具体。Todt认为早期的区别最终导致了社会科学兴趣和自然科学兴趣的个体差异。兴趣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是在3到8岁,儿童以性别-具体兴趣的形成为特点。根据Kohlberg(1966)的研究,性别认同的获得导致了性别-具体行为、态度和兴趣。儿童努力和他们的性别认同保持一致,因此,评估和他们性别认同一致的活动和目标比其他活动或目标更积极。因此,男孩女孩都在发展性别角色刻板兴趣。在下一个阶段(9-13岁),自我概念的出现被认为和社会群体联系与认知能力有更直接联系,这就导致了和儿童的社会阶层一致的职业兴趣与能力自我概念。最后一个阶段(发生在13或14岁之后)以指向内部的倾向为特征,以抽象自我概念为基础,独特自我导致了更加有区别和个人化的职业兴趣(例如,个性的)。


因此,职业兴趣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兴趣消除的过程,这些兴趣和儿童性别、社会群体、能力和个人认同的自我概念并不匹配(Todt,1990)。这个过程被认为主要取决于儿童或青少年一般的认知发展。和对美国儿童的研究一样,欧洲研究人员发现,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兴趣和内部动机在儿童学龄期是下降的,这一点对于处于青少年早期的儿童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情况特别正确(例如, Hedelin & Sjoberg, 1989)。Pekrun (1993)发现内部动机在八年级后变得稳定, 并且Gottfried等(2001)惊奇地发现从儿童13岁以后每一年前后测量的内部动机有高稳定相关[8]


和国内大部分人的一般认知不同,兴趣一旦之后形成,就相对稳定。西方研究表明,兴趣测验也比人格特质表现出更大的纵向连续性,特别是从青春期早期到成人早期的20年时间里(Low, Yoon, Roberts, & Rounds, 2005).兴趣可能在一个较早的年龄就已经稳定,原因可能在于,与人格特质相比,兴趣包含了动机过程,而使得个体会选择一致的、强化性的经验[9]。有研究者(Rottinghaus, Coon, Gaffey 和Zytowski, 2007))对库德职业兴趣调查(现在被称为库德生涯探索)的预测效度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107名被试的兴趣在这30年间几乎没有改变。Fouad(1999) 对该结果加以扩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测验方式,兴趣都会随着时间而保持稳定性[10]。


迈奇咨询2011-2018年辅导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的兴趣测评实践也证实,除少部分学生兴趣不明确尚需进一步挖掘外,大部分接受测评的学生都已有自己的兴趣倾向(尽管多数在测评前对个人兴趣方面一无所知);有趣的是,和社会普遍期望不同,多数高考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其职业兴趣常集中于科学或技术方面,很少有人显露出较强的政治或商业兴趣,这从另一方面佐证了中国校友会2013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的结论,即1952年-2012年间,尽管历届高考状元成就总体虽未达社会期望,在政商领域没有突出成就,但在学术领域还是有所建树[11]

自主性对兴趣养成的影响

综合西方研究成果,个人兴趣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在相对较早时期就开始形成,这和认为兴趣可以随意培养的社会成见存在巨大反差。当前多数家长不尊重孩子兴趣,或强行给孩子培养兴趣,部分原因在于对兴趣养成过程的误解。当家长们认识到兴趣养成的客观规律后,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发展过程,并为此创造条件。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要尊重并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寻找适合职业方向并为之努力;对于年龄更小的孩子,则应尽可能早地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孩子的兴趣形成。


关于家长对于学生的影响,Grolnick和Ryan(1989)强调一般父母在提升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决定上的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1)对儿童活动的参与和兴趣;(2)自主行为的支持; (3)充分的结构(例如,Connell& Wellborn, 1991; Skinner,1990)。Grolnick和其同事(2002)指出这些父母的行为在帮助儿童形成活动的自主性和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活动的自主性和兴趣导致更高成就行为和在学习问题上的减少。Csikszentmilhalyi、Rathunde和Whalen(1993)同样指出,当家庭中所提供的支持、和谐和自由保持合适的平衡时,积极的动机发展是更优化的。那些能够对他们的孩子足够了解以提供大量正确的机会和支持的家庭,似乎更能塑造出有高能力和动机的儿童。这些父母也可能去调整他们的行为以满足他们的孩子的不断变化的发展性需要和能力。提供积极的情感环境的家庭更有可能塑造出愿意内化父母的价值观、目标并因此去模仿由父母示范的行为的儿童[12]。


因此,在养育过程中,家长需要尽可能增加孩子自主性。当前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过度关爱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独立能力的养成。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的人生规律,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只有让孩子从小到大,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试错,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增加自我效能感,才能慢慢面对人生选择,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强化个人动机。一项包含6,8,10,12年级学生的美国全国性样本研究发现,对生活有着“持久热情”的青少年与那些认为生活只是无聊习惯的青少年相比,有着显著更高的自尊和内控点,并对未来更乐观。这项研究认为,随着时间推移,“参与”的青少年比起“不参与”的青少年,将发展更多内部资源(或“心理资本”),如自信心和热情,因为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构建其生命之流的更有效动因。不仅如此,他们的开放性和与其经验的密切联系部分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资本,这种提升是基于成人对其兴趣的提高和指导的。 同时,他们这种对万事充满兴趣的天性必将吸引更多的资源,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创建新的社会资源[13]。


西方对自主性的研究也得到了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 调查结果的证实。该研究发现“放学后的自主性和儿童的情绪稳定性、自尊水平、意志力、内控水平、合作倾向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放学后做作业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上网的时间却和儿童的大五人格、自尊水平、意志力、内控水平等基本呈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但是锻炼身体的时间、看课外书的时间和儿童的大五人格发展、自尊水平、意志力水平、内控水平等基本表现为显著的正向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放学后过多地做作业、看电视、上网可能不利于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但锻炼身体、看课外书相反;关于校外教育、校外主题活动、国内营地活动、参加兴趣班等和儿童的多数非认知能力都表现为显著的正向相关;但是补习班与儿童多数非认知能力的关系不明显,并且和个别人格发展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4] 。


增强孩子自主性,正如美国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的建议:培养儿童的能力强项包括:让儿童有机会自己进行思考;有机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作品和成绩;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和游戏进行反思[15]。要实现加德纳建议的这些目标,家长和社会必须努力给孩子创造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进行探索,为培养自己的兴趣做好准备。孩子在年幼时,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先打基础,以便孩子一旦成长到足以开始个人发展历程时,能更轻松地发现自身兴趣。


如何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

找出兴趣没有捷径,每个孩子的兴趣都必须经过观察、分析和探索才能发现。孩子在开发其兴趣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但他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这项任务。因此,除了给孩子尽可能多地提供成长自主性外,家长也需要指导、传授,并充当榜样。家长可以做的事情包括:


1)率先垂范,以个人发现为例向孩子示范,为孩子发现兴趣做榜样。


家长主动发掘个人兴趣,给孩子创造有实际意义而非空洞价值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意愿去追求人生目标,并从内心发掘出整合人生目标的兴趣。在发掘自己和孩子兴趣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自己充实的生活,来教孩子怎样安排人生。


(2)给孩子相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探索个人兴趣。


给孩子相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各种各样丰富而有益的活动,让他们可通过实战了解自己在完成各项任务时有何感受。只有在充分尝试各种不同活动之后,孩子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并进一步扩展,使之可以延伸到未来的专业选择、职业定位和工作选择。一味包办代替可能让他们走向歧途。正如加德纳对日本久负盛名的铃木音乐教学法的批评“这种训练还会给个人带来明显的损失。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每个星期花费了许多个小时,追求一个单一的目标,开发单一智能,他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调动和开发其他智能溪流(intellectual stream)的机会”[16] 。给孩子创造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要求他们参与家务活动,参与各种庆典或仪式,以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都会帮助他们。


(3)将观察到的偏好、怪癖和选择记录下来,给孩子提供记忆和回顾优势的素材


发展孩子的兴趣,需要孩子有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认识到自己的特点,而这需要为孩子们积累足够的记忆素材来验证。家长可以观察孩子们的习性、偏好, 利用文字或照片记录下来,在适当时提示给孩子,让他们自行领悟到个人潜在的兴趣,并因之发展成进一步的优势领域。家长不仅要观察他们另类的小事,还要观察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占优势地位的积极面,然后引导其行为朝积极、恰当地运用这些特点的方向发展。这样做,就能使孩子在做好准备时便能发现自身的优势,并在适当时转变为孩子的兴趣。


(4)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孩子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


兴趣不会自动暴露。孩子需要自己实现对兴趣的领悟。自己没有认可的兴趣不能成为真正的兴趣。家长不能把兴趣递到他手里,但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他。提出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寻找个人优势,成为孩子发现兴趣的驱动力。“谁?”“何事”“为什么”“怎么样”“何时”“何地”之类的问题已经不够用了,要想找到真正能成为发现优势驱动力的问题,应当将上面这些提问方式进一步分解为更具体的部分,如“……会怎样”、“为什么那样?”、“还有什么?”、“还有何用?”、“还有什么其他可能?”等。这些问题可以导致新认识的产生。


只要孩子开始与家长交流,家长就可以着手辨认他们的性格特点。从孩子生下来直到12岁左右,家长的任务就是留意儿女身上表现出的特质,并赞扬这些品质。当然,家长观察到的一切不一定都能变成兴趣,但家长以通过辨认孩子个性中的先天倾向而又不试着改变或压制它们,从而在孩子兴趣的“花园”里播下种子。


为了让孩子开始思考自身的兴趣点,家长可以:

  • 鼓励孩子安静地坐下,深吸几口气,努力平静思绪;
  • 提问,问题与喜好和感受有关;
  • 耐心倾听孩子用于谈话他们行为和喜欢的细节
  • 观察他们在各种场合下怎样回应和反应 [17]

通过经常性地问孩子在做某些事情的感受,便在孩子身上逐渐培养了这种习惯。同样,家长通过观察,可以确定孩子参加过哪些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并通过提问将这些活动连接起来。家长提的问题未必能得到答案,但不要因此而放弃提问。倘若孩子不知道答案,只需请他们重复所提的问题,但以他们自己的话重复即可。这样做促使思维习惯的养成,帮他们踏上一段自我探索之旅,这段旅程有朝一日将为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注入新的意义   


总之,兴趣养成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在人生较早的时期就已开始萌芽,发展。当前的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孩子兴趣的发展,对孩子个人发展和社会创新成长影响甚大。随着新高考逐渐在全国推广,学生兴趣的正常发展开始有了难得的机会。只要我们认识到兴趣养成和自主性培养的关系,未来学生的兴趣发展有可能会进入一个正常的渠道。

 

参考文献:

[1]2018年大学生就业:近四成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中国网,2018年7月1日,http://henan.china.com.cn/edu/2018/0701/5831615.shtml

[2]职业咨询方法与流程,Norman Amundson等著,刘铁凤,马锦然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24页

[3]职业生涯管理(第3版),[美]Jeffrey H. Greenhaus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第43-44页。

[4] 生涯测评结果分析与应用(第八版),Derba S. Osborn Vernon G. Zunker 著, 阴军莉译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140页

[5]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美]William Damon, Richard M. Lerner总主编;林崇德,李其维,董奇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029页

[6] 论智力: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S.J.塞西著,王晓辰,李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05页

[7]论智力: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S.J.塞西著,王晓辰,李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24页

[8]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美]William Damon, Richard M. Lerner总主编;林崇德,李其维,董奇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P1044-1045页

[9]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美]William Damon, Richard M. Lerner总主编;林崇德,李其维,董奇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371页

[10] 生涯测评结果分析与应用(第八版),Derba S. Osborn Vernon G. Zunker 著, 阴军莉译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144页

[11](高考状元职场并非“全军覆没”,状元投资回报率未达社会预期现,中国校友会网,2013年06月17日, http://www.cuaa.net/cur/2013gkzydc/

[12]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美]William Damon, Richard M. Lerner总主编;林崇德,李其维,董奇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060-1061页

[13]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一卷,[美]William Damon, Richard M. Lerner总主编;林崇德,李其维,董奇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058页

[14] 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苑立新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17年12月第一版,第188页

[15] 多元智能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陈杰琦,[美]克瑞克维斯基,[美]维恩斯编,方钧君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42页

[16] 智能的结构,[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第 426-428页

[17] 发现孩子的优势(上卷),[美]詹妮弗.福克斯著;洪友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第92页


1
你的喜欢,就是我坚持写下去的能量器
好文推荐
已有0人推荐
文章推荐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鄂ICP备11011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