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2-11-16 16:59:50
作者: 宜昌迈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浏览:
又是一年高考结束了,有人欢喜有人忧。
选择高考志愿,对每个高中毕业生和家长都是一种煎熬。焦灼、失望、希望、亢奋…… 所有的感觉纷至沓来。考试之前,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本厚厚的志愿选择书;还有便利的网络志愿填报系统;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可以查到每个学校的相关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课程;到关心的高校网站,还可以查到历年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比于80年代高考前后的有高校招生信息的薄薄几张纸,现在的高中生真是太幸福了。按常理推测,有这么多完备的资源可以选择,高中生应该可以选择到理想的志愿,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现实果真如此吗?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在高考指挥棒下,中学生从小到大,几乎投入了所有的精力来考取大学,但他们进入职场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06月发布了《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如下说明:
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575.4万人,据推算,在毕业半年后调查时有480万人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有8万余人自主创业,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高职高专为4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
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上述数据显示,10%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处于失业状态,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半年内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期待。那么,他们的期待到底是什么呢?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是主因。既然如此,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为什么没有好好了解呢?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
再来看看企业对国内应届生的评价:
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本科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和高职高专基本持平(来源:《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虽然跨国公司对员工本土化的需求很明确,但因合格员工短缺而无法完成,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将这种现象称为“供应矛盾”,即尽管有众多大学教育程度的应聘者,却依然很难找到可以接受的人才。2005年,麦肯锡根据研究预计,一场人才争夺战迫在眉睫,提出“平均不到10%的应聘者适合在(特定主要行业的)外企工作。”
招聘之所以困难,还在于一些企业发现最优秀的毕业生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员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前会长何立强(John Holden)指出:“一些跨国公司宁愿不招聘刚刚毕业于中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而是从次重点和地方大学的毕业生中挑选,后者有更加贴近真实的经验,或许还有更加贴近实际的抱负。”
一方面是大学生不满足企业提供的职位,甚至还有10%的失业,另一方面是企业抱怨学生素质不满足企业要求。显然,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和求职企业发生了错配。大学生涯未必能满足我们当初考大学的梦想。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企业总是在寻找对他们有价值的员工,这是一个庞大的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里,我们不可能要求社会适应我们,更多地需要我们适应社会。大学生们要做的,或许是给自己定好位,使自己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那么,他们怎样做,才可以使自己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追根溯源,我们还得从高考的专业选择谈起。
高考专业选择的困境
大学生怎样选择自己的专业?
进入高校之后,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专业的呢?
除了少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满意以外,咨询顾问听得更多的说法如下:
“志愿是爸爸给我选的,我什么也不知道。反正我也不喜欢”
“当初这个专业想得蛮好的,不过现在才知道这和我想的根本两回事”
“选这个专业是因为名字好听,没想到我一点儿也不喜欢”
“专业不重要,只要上名牌大学就好,就容易找工作。”是最常听到的话,也常常让咨询顾问困惑。从1997年开始,咨询顾问就开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招聘员工是其主要职能之一。先在企业内部招聘,后作为外部顾问为客户招聘;服务过香港公司、民营企业、日本公司以及欧洲公司;招聘职位从年薪2万元左右的文员,到年薪上百万的跨国公司总经理。在招聘过程中,咨询顾问发现,名牌大学固然可以加分,但最终让候选人得到工作的还是其与职位的匹配度,所以有两年大专学历的人可以赚到3.3万的月薪,而同时应聘的会计学硕士则名落孙山之外。同样地,GE(通用)公司中国公关部招聘公关专员,最后也是录用了一名本科生,而弃用MBA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的硕士,因为这个应聘者符合职位的基本要求,同时具有其他公关的经验和技能,是最适合这个职位的人选(详见案例:GE用人:不求资深但求合适 360度员工绩效评估)
“哦,这样啊。你知道海尔的洗衣机和冰箱都很有名。如果你想要买海尔的冰箱,会因为海尔的名气就买洗衣机吗?”
“当然不会了。我还是要买冰箱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企业就应该录用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不管能不能用上呢?”
沉默。
……
“现在,我明白了,企业还是要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人才。那我怎样做才能对企业有用呢?”
“企业用人,不是要找完美的人。这个世界是没有完人的。是要找一个和它岗位匹配的人才。比如要找一个会计,就要找那些工作细致,对数字敏感,可以安安静静地在那儿算帐的人。如果你很外向,对数字不敏感,又有些粗枝大叶,可能就不适合做会计了。”
……
“那我怎么才知道自己做什么专业比较好呢?”
……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或许可以为当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困境作一个很好的注解:
2010届本科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的首要理由是兴趣爱好(27%),值得注意的是有22%的本科毕业生是因为大学调剂被动选择了专业就读。
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专业前两位的理由是兴趣爱好(28%)和该专业找工作容易(24%)。
我们选择职业,其实远没有兴趣爱好那么简单。西方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表明,只有在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场风格以及价值观和其工作中的角色比较匹配时, 他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个人价值, 为组织目标贡献最多, 个人也才能得到较好的职场满意度。
人职匹配,让高考专业选择变得容易
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项针对360,000名员工的调研。调研的目标是评估传统招聘方式的有效性。调研发现,男女员工的绩效没有差别,员工的年龄也与绩效无关;种族背景与工作业绩也没有关联。“关键的影响因素不是经验、学历或其它因素,成功取决于职位与人的匹配。”
要做到职位与人自身特质的匹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己,也需要了解我们所要选择的专业。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但当前高中生在选择专业时,并没有很清楚专业和自己的关系。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却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以下是湖北2012年高考及志愿填报的时间表
2012年6月7-8日高考,
6月10日至15日,估分填报提前批本科、提前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志愿;
6月25日,考生成绩及高校录取分数线发布
6月29日至7月1日,即在公布高考成绩和录取控制分数线后填报第一、二、三、四批院校(专业)志愿。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高中,很多中学生或许从来没有作过任何大的选择。但从6月9日至7月1日,仅仅23天(有的人选择的时间更短,或许从知道分数起才开始选择,最多7天时间),他们却要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并填报志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作出人生的重大选择,对成人来说尚不容易--根据咨询顾问十余年人力资源管理从业经验,成人要转换工作或职业,至少也要三个月,长者可达数年之久;何况对于围着高考指挥棒,全力投入分数的高中生呢?
如果这样,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高中生来选择大学专业呢?
当然有的,历经数十年,西方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就有助于中学生在高考专业选择胜出。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开发、实施和监控职业生涯目标和策略的一个过程。可以简述为一个持续的问题解决过程,其中个人(1)收集他/她自己以及职业世界的相关信息;(2)详细描述他/她的才能、兴趣、价值观和喜欢的生活方式,以及备选职业、工作及组织;(3)基于这些信息开发一个现实的职业生涯目标;(4)开发并实施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策略;(5)根据策略的有效性和职业生涯目标的相关性得到反馈;(6)根据相关的反馈进行职业生涯评估;(7)必要时启动新的职业生涯管理流程
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一个持续的问题解决过程。只要我们在职场工作,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就一直存在。这不是说人们必须连续每周或每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有几个时期,积极的职业生涯管理特别重要,包括大学专业的选择、第一份工作、求职、专才或通才的选择、失业,以及决定重新考虑个人在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平衡。
职业生涯规划,在西方国家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自美国的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 1908年创立波士顿职业指导局、第一次开始系统科学的职业指导服务开始,职业指导服务已经经历了一百年的历史。初期,以职业指导为主,强调解决职业问题,偏重职业资讯提供和测评工具运用,强调个人与职业的配合。如果从20世纪50年代,舒伯(D.Super)等人提出“生涯”概念,对协助个人建立并发展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及相应的生涯选择与生活方式的“生涯辅导”(Career Guidance) ,取代了“职业指导”时算,也有近60年历史了。
从人职匹配的角度来讲,不管我们的高考分数高低,我们其实都有自己的价值、个性、能力、兴趣,这些特点使得我们更容易在某些职业领域做出成就。所以,如果我们能在高考之前,清楚了解自己的这些特质,选择自己职业的大致方向,并据之确定好自己的专业。在高考以后所要做的事就只是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好学校了,这样选择的余地大大降低,做出合适选择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
迈奇咨询的高考专业选择咨询服务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特点呢?我们又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哪些专业呢?
尽管我们可以就自己的个性说上一大堆,“外向、活泼,喜欢和人交往,也有一些小聪明,但是我喜欢做金融分析师”,这两个有关联吗?
“我不喜欢围着别人转,凡事我都要考虑明白了才去做,如果不能说服我。我是很难去做事的。但是我希望赚高薪,听说大学有个国际护理专业,收入很高。我想去做。到时能拿高薪就好了。”只要我想,就可以去做国际护士,获取高薪吗?
尽管我们可以选择从网络上搜集信息,也可以从老师、亲友中获得诸多宝贵的意见,但是如果使用科学可靠的测评工具,寻求专业的职业顾问,得到专业的意见,可以使我们人职匹配工作做得更容易。科学可靠的测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合适的专业。Pathway Planner高校专业挑选与择业指导测评就是其中的代表。该工具帮助学生选择与自己的能力特长、个性倾向和兴趣爱好具有内在匹配性的专业和学科,为学生找出最适合他们个人特点和发展潜力的可从事的职业并提供专业建议,从而为每一位学生选择高校就读科目和未来职业方向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使高中生的人职匹配过程变得相对容易。
为了使中学生使用Profiles Academic Coach™高校专业挑选与择业指导测评工具更为容易, 结合当前高中学生的高考志愿选择需求,专业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迈奇咨询提供了定制化的咨询服务。
对于那些有清晰的职业方向、可自行选择专业的中学生,迈奇咨询在其网站的咨询文库里的“职业生涯规划”栏目提供了包括19篇文章在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程,这些文章绝大部分译自专业的职业规划英文原著,可以免费学习;如果中学生有兴趣,咨询文库里“职业生涯规划”栏目里的其他文章也可作参考,包括“理论篇”、“市场篇”,“技巧篇”。
对职业方向不清晰,需要借助Pathway Planner高校专业挑选与择业指导测评自行选择专业的中学生,迈奇咨询除为学生提供测评报告外,还附送1小时免费报告解读和答疑,
对那些除测评报告和1小时免费解读和答疑之外,尚需咨询师个别指导的中学生,迈奇咨询另有后续咨询服务(点击案例“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了解更多细节),可为帮助学生了解个人成长经历,发掘并认识个人优势;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了解自己可能选择的生活方式;提供职场专业信息,并帮助学生使用主观评分法澄清个人专业选择。
咨询服务的选择时机
如果您准备选择咨询服务,接下来就需要考虑咨询服务的时机了。
是不是应该等高考分数出来以后我们再选择呢?如果真的这样,我们真的有这个时间吗?
根据这两年辅导高中生填报志愿的实践来看,迈奇咨询发现,如果在高考以后再来选择测评服务,中学生没有时间来了解职业,可能更多的就是根据职业的名称想当然地去确定专业了。更合适的方法或许是把测评报告作为理解自己与职业的桥梁,提前几个月选择测评服务。
通过测评结果的解读,我们了解了自己,然后根据报告推荐的职业,选择三到四个自己希望了解的职业,通过报告建议的方法,以及强大的互联网络,去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再作出决定。如果这个决定能在高考前完成,那么高考后所要做的选择就大大减轻,中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分数来选择合适的高校就可以了。这样知己知彼,我们未来职场成功的希望就增加了许多。就迈奇咨询所服务的案例来看,我们建议的最佳时间是从高二下暑假开始。如果早做测评,接下来你可能只需要每周在繁忙的学习时间之外,花上一两个小时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有这么多的时间准备,我们的选择就会相对好得多。这远比在高考结束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作出诸多选择要可靠得多、轻松得多。
自2011年6月始,Profiles 测评工具已经多名高中生(大学生)使用,普遍评价结果较好。共同的看法是:(1)测评工具结果准确,真实地描述了自己的思维风格、个性以及职业兴趣;(2)咨询顾问专业,令人信服。
学生?家长? 谁来做高考专业选择
有了合适的测评工具、专业的顾问服务,是不是我们的高考专业选择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是不是咨询服务可以帮助我们做一切选择,未来就可以预期呢?
其实不然的。测评工具只是把我们的真实情况呈现出来,告诉我们选择哪些职业相对最好,但真正的选择,其实还在我们自己。我们需要了解自己,需要了解职业,然后自己做出选择。或许最后的选择不是看起来最优的,但一定是我们详细思考过的。只有我们思考过了,我们才知道那是我们选择的,我们才会努力,这样,在以后碰到困难时,我们才可以坚持,我们才不会抱怨是父母代我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只有高中生本人,才是最需要努力的,了解自己,了解职业,自己做出选择。无论父母无论如何优秀、咨询师如何专业,在高考专业的选择过程中,都只能提供信息和建议、启发中学生的思路。最终做决定的一定是那个要走完自己人生道路的人,即高中生自己来做。
我们的家长可能担忧,孩子从来没有做过自己的选择,他的选择未必正确。舐犊之情,可以理解。但是,没有人天生会做决定。如果永远不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他(她)可能永远成长不了。成长总是有代价的,如果现在不给他(她)成长、学习的机会,那他(她)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到大学或者社会上去成长,只是那时代价要大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甚至求职时茫然的原因之一。
孩子如果从来就没有机会自己走路,到了大学,要求孩子自己跑起来,可能吗?
更合适的方法或许是,在他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支持他,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建议、资源和帮助,协助他们把选择做好,但一定不能包办代替。人生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能力、个性倾向和兴趣爱好,不考虑社会的需求,家长只是片面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不仅可能会造成大学专业报读失败;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成就自己、学习自主决策的一次重要机会。多年的职场经验告诉咨询师,如果不尽可能早地给机会让学生自我成长,就会推迟他们职场成功的时间,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迈奇咨询信奉并身体力行的准则。为帮助中学生更好地选择与自身特质相匹配的高考专业,迈奇咨询将竭尽全力。
(更多高考志愿选择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相关资源,请阅读文章:提前一年选择高考志愿 )